一、简介
学院承古启新,赓续文脉,坚守“高点定位、交叉融合、厚文养正、强能致用”办学理念,专注于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的应用型文物艺术人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是教育部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全国高校美育教学实践基地、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全国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办公室文博教育培训基地、京津冀博物馆文化创意版权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学院拥有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中心”和“文物艺术博物馆”备案资质,获批教育部“沉浸式720大空间博物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文物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两个建设项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现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环境设计、中国画、书法学等六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物、艺术、书画三大专业群。其中,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连续三年位列第二名(4★,A+),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位列第三名(2★,A+);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3-2024)》排行榜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位列第11名。
人文渊薮,名师萃聚。学院拥有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51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6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9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大国工匠”型专家12人。
学院坚持以科研项目建设和促进成果转化为重点,突出质量导向,凝练研究方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动学术发展。近三年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1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建设有3门省级一流课程。
学院坚持“面向未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主动融入京津冀和廊坊市创新发展大局,积极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意与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师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现有40000余件师生作品成功进行版权登记。与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廊坊市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廊坊市广阳区文旅局等共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廊坊市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中心、非遗传承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共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办学特色
文物艺术学院紧随产业发展与地方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环节,强化特色优势,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形成 “名师引领”“匠心传承”“内动外化”“五合一体”的办学特色。
(一)名师引领
重视“名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先后引进原首都博物馆馆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希桂,原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铁付德,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博物馆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宋大川,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原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彭军等一大批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担纲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匠心传承
立足文化传承,弘扬工匠精神,致力培育大国工匠,形成“承古出新、匠师协同、课岗融通、研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杜伟生,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国家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吴生茂,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第三代国家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红梅,故宫博物院金石、陶瓷修复专家王五胜等精湛技艺、卓越匠心的“大国工匠”专家,通过专家的亲身示范和教授,赓续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精髓,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
(三)内动外化
“内动”即在校内建立体现职场环境和主流技术的模拟环境,全程操演,全员训练。创建国家一级标准的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中心、文物艺术博物馆、考古发掘技术实践场、文物艺术数字化应用技术中心、艺术科技设计中心等设备先进、构架完整的“文物+艺术+科技”的教学实验平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外化”即通过多边合作,与博物馆、文物研究机构、艺术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办学实力。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首都博物馆、廊坊博物馆、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殷墟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工作站、北京世纪华庭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艾美宜嘉国际软装设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元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五合一体
以相应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为依托,以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构建“五合一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培养模式,即:产教结合、项目融合、双师整合、校企联合、学用通合。
产教结合,秉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理念,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育与产业匹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融合,深度结合文物研究与保护、艺术创作与教育等领域,形成综合性教学与实践项目,实现在真实项目环境中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双师整合,坚持实施校、所、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双师型”机制,积极引进行业(领域)造诣精深、技艺精湛的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推进“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发挥“校、所、企一体化”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项目合作研发,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联合,通过“四共建”模式,深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企融合发展生态圈。即“共建合作平台,夯实育人机制;共建实训基地,筑牢育人根基;共建培养体系,提升育人成效;共建文化阵地,打造育人环境”。
学用通合,以首岗胜任为指向,强调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的贯通。即教学目标对标岗位要求、教学内容对标行业规范、教学过程对标实际生产过程、教学评价对标职业评价,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引入真实工作项目,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练、赛、用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策划:曲建英
监制:龚莞棋
版权所有:环球ug登录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