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招生层次:本科
专业名称:文化遗产
专业代码:060107T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繁荣中华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延续传统记忆,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环球ug登录网站文化遗产专业于2022年经教育部审批开设。本专业依托京津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培养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一技之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定位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21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中文化遗产专业有关规定和要求,我校文化遗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跨学科专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估能力,熟练掌握不可移动文物勘探及保护技能,系统掌握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和技术。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发展趋势,具备文化遗产继承与传播的能力,参与展览策划、文创、教育推广等活动,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三、就业方向及人才需求
截至2022年,我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世界遗产56项,备案博物馆6183家。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今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2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40个,比上年末增加795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663个,占23.5%;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3782个,占33.4%。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9.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757人,占6.7%;中级职称24129人,占12.7%。但是,复合型人才匮乏,领军人才凤毛麟角,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鉴定、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更为急缺。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我校文化遗产专业主要面向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文化产业企业等单位输送人才。文化遗产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传播等工作,在旅游景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遗迹、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建设规划等管理部门、研究机构从事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文化旅游规划设计、文化遗产评估鉴定和管理等工作。
四、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
考古勘探实训
古建筑测绘实训
古遗址测绘实践
无人机测绘实训
文化遗产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能力: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估能力、不可移动文物勘探及保护技能,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核心课程涵盖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估、文化遗产测绘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应用、考古探掘技术,以及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化遗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对文化遗产进行综合调查评估、不可移动文物的勘探与保护技术,以及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未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和相关领域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参与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五、专业领先
文化遗产专业拥有一个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考古学概论”,并于2024年3月获批国家级实验室——“文物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另外设置有“考古发掘技术实践场”、“文物艺术数字化应用技术中心”和“文物图像数字化处理实训室”三个重点校内实训场所,拥有两个特色实验室:“木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漆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同时,引进1个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项目、3个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考古发掘技术实践场(1560㎡)
考古发掘技术实践场是目前己知全国首家室内模拟考古场所,集考古发掘技术、资料整理和遗存展示于一体。主要设备包括地下金属探测器、全站仪、无人机和GPS-RTK。场地分为教学版面、发掘探方、文物钻探、遗存展柜和视频教学五个专题板块。
探方内模拟了城墙、墓葬、灰坑、车马坑、水井、房基、陶窑、手工业作坊等仿古遗迹。场地配备了GPS-RTK、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提供真实的考古场景和技术实践环境。该实践场所不仅提供专业的考古发掘技术培训,还展示了考古遗存的实物和相关资料。通过教研结合,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考古学的发展和传承。
(1500㎡)
文物数字化应用技术实验室为我校文物与艺术学院文物系实验室之一,建于2018年,更新于2023年。目前实验室已积累了十余项先进的数字化工艺技术,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文创开发与生产、数字化展示利用、考古勘探与发掘、古建修复保护等方向取得了系列化的科研成果与应用实践。
蔡司三维扫描
Ender-5sFDM打印机
纹理处理系统
FDM打印机
大场景扫描仪
实验室配备有蔡司三维扫描仪、数据采集系统、TAPS300高速光固化3D打印机、高清平面扫描仪、全景扫描仪及配套软件、FDM打印机、桌面级扫描仪、手持扫描仪等先进设备。采取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激光扫描和结构光扫描,避免了对原始物体的损害,适用于脆弱或珍贵文物的测量。高分辨率纹理采集系统,通过高分辨率三维扫描,可以捕捉物体表面细微变化,成像后可将文物细微纹理、色差等信息呈现,实现高精准的图像呈现。实验室拥有全景扫描仪一台,可以从事户外不可移动文物、自然遗产等全景扫描和数据采集。
文物图像数字化处理实训室(319㎡)
文物图像数字化处理实训室承担了学院数字文物绘图、平面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数字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实训室的支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物数字化的流程和技术,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特色
(一)大师引领、名师教学
文化遗产专业秉承“大师引领,名师教学”的理念,引进行业高素质人才。文化遗产专业邀请故宫第三代大木匠、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分会)委员会理事夏荣祥教授;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非遗传承人(国家级)、传统建筑营造研究与发展小组核心专家吴生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傅山泉教授;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何海平老师等多位行业专家,担纲授课,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立体化实践教学。将行业的先进技术与保护理念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文物保护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故宫第三代大木匠、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分会)委员会理事夏荣祥教授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非遗传承人(国家级)、传统建筑营造研究与发展小组核心专家吴生茂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傅山泉教授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
何海平教授
九嶷古琴斫制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隋、
漆缮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耿小晴老师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传承人张章老师
原百度、京东集团语言模型研究员、产品设计经理秦鹏老师
文化遗产专业坚持“文物+艺术+技术+科技”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多学科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中,我们既重视学生对传统文物保护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能力,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文物数字化记录、采用高精度打印技术进行文物复制等。文物保护与科技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责任感。通过培养具备科技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致力于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环球ug登录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