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寒来暑往,岁暖情长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 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节气三候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水面开始冻结,但未成坚冰;土地凝结寒气,但未至龟裂;野鸡入淮而化为大蛤。
养生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中医的经验 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该以“养藏”为主。冬季健康养生应讲究进补均衡,冬季除了进食热食或性热的食物外,适当吃些性冷食物和凉菜,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饮食
冬日漫长,营养跟上
立冬时节,天气逐渐变冷,人体热量散失较多,饮食应以增加热能为主,肉类、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是这个季节饮食中不可缺少的。
●黑色食材养护肾阳
黑色入肾,吃黑色的食物对养肾有好处,黑豆、黑米、海参、何首乌、黑木耳等食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冬要温补绿色蔬菜不可少
源于易学的中医理论认为,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立冬过后,在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进补的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水果补充营养还养颜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的是水果有助健康、有养生的功效。水果中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调节体内代谢,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立冬时节多吃水果不仅有利于健康,还可以美肤养颜。
●干果、杂粮调理肌肤
立冬后的天气,风大、寒冷,对皮肤的损害不小。为了调理肌肤,缓解皮肤的干燥,可吃板栗、花生、红枣、核桃等这些应季的干果,和玉米、小米、燕麦、豆类等杂粮。
●喝粥、热饮滋阴润肺
多喝粥、热饮,不仅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还可滋阴润肺。立冬过后,为了御寒,暖气、空调成了取暖必备,以至于室内空气干燥,且与室外温差加大,容易引起感冒、上火等症状。诸如芝麻粥、萝卜粥、胡桃粥、茯苓粥、大枣粥、银耳枸杞汤、鲫鱼汤、银耳莲子汤、冰糖梨汤等,有助于缓解上火、喉干等症状。
气候
大地披银装,万物素裹藏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习俗
万物裹新衣,小院添新景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食俗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立冬乃交子之时,谐音便是“饺子”。在这一天吃饺子,意在新旧交替,秉承上苍之意,祈佑来年好运。传闻是医圣张仲景为了驱寒而首先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所以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如果冬天不下雪,那么所有的寒冷便失去了意义。立冬过后,最值得期待的事,便是等待一场覆盖天地的大雪。“冬日晴可爱,温如君子人。”别因寒冷而放弃前行,要知道,冬天的每一步脚印都清晰可见。
版权所有:环球ug登录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